6月29日,昭韵故里筑梦队走进充满欢声笑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与当地长辈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互动。从“老来乐”文艺队的民俗表演到青年学子的歌舞展示,从工作室里的创意迸发,到与百岁老人的深夜长谈,这一天的行程里,处处涌动着温暖与感动。

图一:集体大合照
推开活动中心的大门,“老来乐”文艺队的叔叔阿姨们早已整装待发。他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队员们的到来。率先登场的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围鼓表演,鼓点震动,老人们踩着轻快的脚步,舞动身姿;融入了村规民约的歌词朗朗上口,主唱阿姨高亢的唱腔在大厅回荡,给大家带来无尽震撼。紧接着,地花鼓、渔鼓、围鼓等平日难得一见的传统乐器轮番登场,节奏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
推开活动中心的大门,“老来乐”文艺队的叔叔阿姨们早已整装待发。他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队员们的到来。率先登场的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围鼓表演,鼓点震动,老人们踩着轻快的脚步,舞动身姿;融入了村规民约的歌词朗朗上口,主唱阿姨高亢的唱腔在大厅回荡,给大家带来无尽震撼。紧接着,地花鼓、渔鼓、围鼓等平日难得一见的传统乐器轮番登场,节奏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

图二:实践队员和老年人一起民俗表演
筑梦队的成员们也精心准备了节目。气势磅礴的《强军战歌》展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婉转悠扬的《我只在乎你》勾起了长辈们对岁月的回忆。歌声、掌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现场气氛一片祥和。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工作室,各小组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摄影组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精心剪辑着上午活动的精彩瞬间;文案组仔细整合着前期所有资料的存档与后续宣传稿件的撰写;设计组继续完善环境改造设计与logo设计。在温馨静谧的氛围中,大家将青春的智慧与汗水倾注于每一个细节之中。

图三:实践队员一起办公
夜幕降临,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建阳坪村拜访百岁老人付德英。老人虽已年逾百岁,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温暖的灯光下,她缓缓讲述起自己的人生故事:从旧社会的艰难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的变迁;从养育子女的艰辛,到见证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1924年出生的付德英,年轻时靠一双小脚在田间劳作,养育了三儿一女。如今她四世同堂,由子女轮流赡养。“三月三那天,全村人在广场给我办寿宴呢!”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政府每个月给300块补贴,村里还安排了互助养老员。”说起当过军医的儿子舒华龙,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当年他穿上绿军装那天,我站在村口望了整整一下午。”
这场跨越近百年的对话,不仅让队员们触摸到时代变迁的脉络,更读懂了乡村振兴最温暖的底色——那些在岁月长河中坚守的平凡人生,正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财富。

图四:实践队员与老年人合照
当夕阳西下,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离开。这一天的经历,既是一场文化的交融,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在与长辈们的互动中,青年学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老一辈的精神力量;而老人们也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了青春的活力与未来的希望。这种代际间的相互理解与温暖传递,正是乡村振兴道路上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