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恩施地标
7月4日,球友会“寻梦恩施,探访非遗”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施州古城、恩施市博物馆,本项目重点以施州古城、恩施市博物馆为研究场所,聚焦研究古城建筑群落的空间布局、构造工艺及装饰艺术,解码传统建筑智慧;在恩施市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文献考据,梳理恩施历史脉络,挖掘地域文化基因。实践期间,团队拜访了古城古玩行业资深匠人杨正云老师,围绕木雕工艺开展深度访谈,系统学习传统木雕技艺的选材标准、雕刻技法及文化内涵。
施州古城,作为鄂西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建筑历史可追溯至久远年代,历经唐宋奠基、明清鼎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修缮与拓展,形成了独特且丰富的建筑风貌。施州古城建筑巧妙融合了中原建筑的大气规整与少数民族建筑的灵动精巧,飞檐翘角、镂空雕花等元素独具韵味。
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它承载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见证了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交流互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图二、三、四:恩施艺术
恩施市博物馆的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其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飞檐翘角的设计呼应着当地吊脚楼的灵动神韵,厚重的墙体与沉稳的色调则彰显出对历史的敬畏。馆内珍藏的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器、明清土司文物等,串联起巴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建筑本身的空间序列与展陈逻辑相互呼应,让参观者在步入其间时,便能感受到武陵山区文明的深厚积淀与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独特魅力。
为深入挖掘传统木雕工艺的文化价值与技艺精髓,团队拜访了古城古玩行业资深匠人杨正云老师,开展深度访谈与学习交流。访谈中,团队成员就木雕工艺的多个关键领域展开提问,其中,“在木雕选材上,如何判断木材的品质与适用性?”杨正云老师详细解答道,选材不仅要考量木材的质地、纹理,还需根据雕刻题材与用途来抉择,如檀木适合精细雕刻,而樟木则常用于大型摆件以防腐防虫。面对“传统木雕技法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创新?”这一问题,杨老师坦言,当下年轻匠人培养周期长、传统技法受众减少是主要困境,需通过结合现代设计元素,让木雕焕发新生。

图五:工艺匠人展示作品
在访谈与实操教学中,团队学习了传统木雕技艺的选材标准、平刀、圆刀等雕刻技法,深刻领悟到木雕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地域文化等丰富内涵,收获颇丰。



图六、七、八:匠人作品展示
此次球友会“寻梦恩施,探访非遗”暑期实践团队于施州古城领略多元建筑魅力,在恩施市博物馆解码历史脉络,更从杨正云老师处深入学习传统木雕技艺。这段历程不仅是对恩施地域文化的深度解码,更让团队成员明晰了用设计语言活化传统的使命,团队成员将以实践所得为基,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